永远的思念——写在母亲三周年祭日
母亲节,我收到很多祝福母亲节快乐的信息,我都没有回复,因为三年前的母亲节,我没有了母亲,她就在三年前这样一个特别的日子里,离我而去……
三年祭日,在山东是一个重要的祭祀节点。在过去的传统中有守孝三年的习俗,现在的守孝三年,早已脱离了旧时的形式,但在心里,母亲并未曾走远。三周年又称为“谭祭”,行释服礼,俗称“除服”,三年祭祀,算是向母亲辞别,自此儿女脱孝。离世的母亲安居在天堂,孩子们幸福生活在人间,各自祥和如意安康。
这样重要的日子,高铁三个小时的距离,远在上海的我却不能跪拜在母亲墓前,寄托我的哀思。
我在家里为母亲设了祭祀牌位,有她最爱的香蕉和鸡蛋,有精致的铜香炉,居然也还有香(买书画纸带的),按习俗福位应有花,我恰好有两束采来的鲜花,感觉娘也在助我一臂之力,让我想做一件事的时候,能应有尽有。纪文在祭祀牌位前深鞠三个躬,他一定想起了,老母亲因为他不吃肉,总是专门给他另包素馅的饺子;一定想起了后来有些痴呆的母亲,每次看见他进门,总是欣喜地说:“女婿是贵客……”等纪文回了书房,我泪流满面拜倒在母亲面前,长跪不起……
作为最小的女儿,我得到了母亲最多的疼爱,1964年6月母亲写给爸爸的信里写道:“小妮,我的这个小闺女,真叫人喜,身子也胖乎,也笑出声来了……不大哭,就是好要人,我一走就要哭起来……我很喜欢她……”那时候我四个月,这是关于我最早的文字记载。
母亲个子不高,但皮肤白皙,眼睛黑亮,梳着两根长辫子,聪明伶俐,会裁剪、缝制衣服,会绣花,她给我绣的花鞋让我的小伙伴羡慕不已,乡里乡亲都会找她帮忙裁剪衣服。母亲小时候家境好,她读过书,识文断字,19岁嫁给我父亲后,在村里当过会计,后来又当了民办小学教师,母亲常常自豪地说:“我教的学生在县里统考名列前茅!”那时候政府重视教育,母亲曾经在全县大会得到了县长的表扬,县长说:“王桂兰同志,到台上来,让大家见见咱的劳模!”发给母亲的奖状她一直珍藏着,上面写着:王桂兰同志,你在文教战线上苦干苦钻,做出卓越成绩,特赠予劳动模范英雄光荣称号!那是母亲人生的高光时刻。
和父亲结婚后,母亲与在上海科学院工作的父亲两地分居16年,每年能见面十天,母亲在给爸爸的信中写到:“我很想你,有时候想得想打个电报叫你回来!又一想,前途大事,咱俩见了面,也没个够,见了高兴,分开还不是难受!”
难以想象母亲——20多岁的小媳妇,一个人住在通风采光都不好的小西屋里(公婆小姑子住北屋),拉扯着调皮的大儿子、憨厚的小儿子、娇气的女儿,还要顾念着有着三个弟弟三个妹妹的娘家,有着怎样的艰难过往。1960年自然灾害后,姥娘家经济困顿,捉襟见肘,连吃饭都成了问题,小舅舅经常饿得直哭……我家因有父亲经常寄钱回来,不缺吃穿,爸爸说每次我娘回娘家,就会早起蒸上一大篮子干粮,自己尽量吃得饱饱的,前面带着我,后面带着大哥二哥,骑车十几里路回娘家,到了娘家,就不再吃东西,等下午回来再吃。有一次,奶奶看见从娘家回来的母亲,对邻居说:你看看,走的时候穿的长袖褂子,这会儿穿着短袖回来了,这是给她娘家了……是的,姥娘家已经没有钱籴粮食,娘就把外面穿的长袖褂子卖了。婆媳矛盾是不可避免的,没人知道母亲如何走过了那个人生阶段。好在1970年,父亲作为上海知青带队干部去了黑龙江,夫妻终于团聚了。
1976年父亲从东北回到山东后,我们先是在莱芜张家洼矿居住了七八年,母亲作为家属工,捡矿石补贴家用,落下了腰疼的毛病。1984年随父亲举家迁居济南。济南就有了玩和逛的地方,虽然家境一直不算宽裕,但母亲爱美,她喜欢逛街。记得有一次母亲从大观园花了12元钱,买了一件两襟绣着花的淡绿色毛衣,高兴得不得了,穿给我看,还专门照了一张照片。
更多的时候是母亲买花布自己做,可以省下很多钱。娘手巧,前胸拿折的,泡泡袖的,立领花边的,时兴啥,娘就做啥样的;娘会织毛衣,会做电视机罩、电扇罩、沙发罩,还会做窗帘、绣桌布,我结婚时的被罩,也是母亲做的并绣了花。
老年后,母亲就喜欢穿红色的衣服,我就跑遍商店,给她买来春夏秋冬各种红色的长袖、短袖、毛衣、棉袄,问她谁给她买的,她就头一昂,说:“我自己买的!”大嫂给她买了爱吃的糖瓜,她用小锤敲下来一块放进嘴里含化,其他都藏起来,有一次大嫂见她嘴里鼓着,故意问她:“娘,你吃的啥?”“糖瓜!”“谁给你买的?”“你!”
母亲就喜欢别人夸她俊,经常会问父亲:“你俊啊?我俊啊?”父亲说:“你俊!”娘就得意地笑了:“你看看你的大鼻子,丑的!”我和嫂子们夸她俊,她也很高兴,但自得中经常会谦虚一下:“儿不嫌娘丑,狗不嫌家贫!”
十几年前,娘得了脑溢血,因救治及时,肢体和语言没有受多大影响,但渐渐地她就不出门了,每天在家里沙发上坐着,旁边的长茶几上,写着老家她熟悉的地方:刘庄、前于里长屯、三十里铺、苏留庄、霍庄、李楼……还有写着家人名字地址的纸张:她爹娘的名字,她姥爷家的村庄,她兄弟姐妹的名字,我们姐妹的名字,三家亲家一家人的名字,甚至一些表亲、外甥、外甥媳妇、外甥女、外甥女婿及其孩子们的名字……那是她的图书馆,每天翻过来翻过去,翻烂了,我们就重新写一份新的替换下来,后来父亲还给她买了《弟子规》《三字经》等儿童用书,母亲读起来也津津有味。
母亲最爱看的电视节目是打球,排球、篮球都喜欢。最喜欢看中国队与别的国家打球,她会激动地喊:“大中国加油!”父亲坐在沙发上,她会靠过去坐在沙发边上的凳子上,手搭在沙发扶手上,不知什么时候,她的手就握住了父亲的手。看球间隙,还会用肩膀轻轻扛一扛爸爸的肩膀,嘴里说着:“活一百多岁,活一百多岁!”
母亲的歇后语一套一套的,最常说的是:“天上掉下来一个水兜子,谁也不如两口子”。父亲每天都要出门散步,她似乎在家望眼欲穿,每次只要爸爸回来出现在门口,她都会热情地伸出手去,抓住爸爸伸过来的双手,热切地重复着同样的话:“你可回来了!你知道我想你吧!你知道我挂着你吧!你还感冒过,你还让狗咬着过!”
如果不是腿动脉闭合,大拇脚趾形成灰趾甲,导致趾甲下化脓深度感染,也许母亲现在还好好吧?除了有点老年痴呆,母亲的身体素质还是很不错的,但脚趾一直治疗了半年也不好,担心上行感染只好做了手术,术后第八天,不知是不是受麻醉影响,母亲吃饭时不慎噎住,虽经18天的抢救治疗,母亲还是于2019年5月12日(阴历四月初八)母亲节仙逝,享年八十五岁。
还记得那天下午灵车从医院驶向殡仪馆,上午晴朗的天空突然狂风大作,随即暴雨如注,暴雨直直地垂落下来,形成巨大厚重的水帘子,隔开了外面的世界,只有我和大哥陪着母亲,世界无比静谧,我们仨个血脉至亲,在一起,静默着。等我们安顿好母亲返程时,突然风停雨霁,有阳光透过云隙放射出光芒,犹如梦幻一般。
母亲去世那一天,是母亲节。没想到,在三年祭日这个重要节点,又赶上了母亲节。
妈妈,我想您了!
□刘华英