所有
首页 >> 沂蒙生活 >> 沂蒙文学 >> 浏览文章

千古悠悠信量桥

2022-11-20 中国沂蒙网 阅读

  古桥流水琴弦语,细诉沧桑上下河。有缘在信量桥上走一走,是我婚后去爱人姐姐家的路上。千年等待,一朝相遇。匆匆一面,初识信量桥,触摸了它的神秘,至今在我心中熠熠烁烁。

  沂南县辛集镇苗家曲村建于汉代,坐落于青沂古道上。潮沟河进入村前的河段,因河道左回右转,形成了“泥窝子”“东汀”“西汀”“大肚子老万”“葫芦头”“老龙潭”“淹子口”等多个巨大的渊子。渊渊相连,三面环村,水域面广,深达数丈。湿地水草丰美、鱼虾成群,人们在河岸养鸭,成就了当地的著名品牌“苗蛋”。

  记得小时候的一天,父亲从很远的地方回来,举着手里的一包东西,招呼正抓石子玩的我们过去看。这一看,不光我感到疑惑,弟弟也觉得奇怪,不就是一包泥疙瘩吗?父亲笑了,说:“这是苗蛋,一会做给你们吃,古时上贡朝廷的呢!”

  让苗家曲村人引以为傲的不仅有朝廷贡品“苗蛋”,更有远近闻名的省级文物信量桥。

  道光七年(1827年)《沂水县志》专题记载了潮沟水:“潮沟水,水自莒境西南流四十余里,至苗家区(曲)汇为大渊,北入于沂。”潮沟河的水绵延几十里,一路奔流,自东绕过苗家曲村前,环绕村庄大半圈后,在村西由南向北注入沂河。村前这条大河,为官道必经之路。每到汛期,大家苦于无桥渡河,便设计修建了这座多孔石拱桥。

  信量桥横跨在低吟浅唱的潮沟河上,见证过市井繁华,是沂南县境内现存最大的古石桥,也是列入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录的古石桥中最古老的一座。桥为东西走向,自建成以来,一直被高密度使用着。历史上的它屡遭盗窃,但至今仍屹立河上。直到2007年,才在它的北邻,新修建了一座辅桥,供日常人车通行。

  信量桥全身为优质块石砌拱而成,总跨度60米,宽4.6米,高6米,东引桥50米,西引桥30米。共有11孔,每一石拱洞宽4.2米,高4.6米,桥面坡度平缓,便于车马来往。

  信量桥是重要交通古道上一座供通行的石桥,更是一件跨越千年沟通古今的文化瑰宝。

  石桥设计独具匠心,11个拱顶之上的南北两侧,刻有11个石雕龙头和龙尾。龙头刀法古朴,张目远视,姿态生动,栩栩如生。相传,西引桥南侧还刻有一龙头,北面无尾,那是“秃尾巴老李”,可惜现已无处可寻。

  据村中的老人说,河的水位曾经超过桥洞,波涛汹涌,龙头若隐若现,蔚为壮观。

  在东西桥头的石柱上,各有一对石狮。至今,西桥头北侧幸存的那只石狮子惟妙惟肖。桥中间南北两侧望柱上,各有一只石猴。千年造化神灵,北雄南雌两只石猴似有灵性。村中老人讲,若遇天旱连日不降雨,只要将石猴的身上涂满湿泥,不出几日,则降大雨,旱情缓解。至于雨量的大小,只要雨水将石猴身上的泥土冲刷干净,石猴露出来,雨就停。

  列道迎宾的石狮,对视俏皮的石猴,古朴精美的栏板浮雕,寓意深远的历史故事,无不闪耀着文化的光芒。

  再次走近信量桥,已隔十年,却仍宛若初见。我在翻阅一些史料,历经一些岁月后,愈加窥见它的美。

  对这座石桥的称呼,民间称谓与史料记载各异。关于桥的名字,在李遵刚先生《信量桥史实辩证》一文中梳理了古志史实,从明代《青州府志》、清代《沂水县志》《大清一统志》到道光七年《沂水县志》,通过考证他认为:“曲石桥”“苗家曲桥”“曲桥”“苗区渊桥”的名称,皆是信量桥在不同时期的称谓。

  从地方志书记载和碑载信息推断可知,名为“信量桥”,是在清同治五年之后。潮沟河自南向北逆向入沂河,受沂河水顶撞,形成潮汛。潮汛每年定时而来,可谓“信”;在村子三面沿河有多个紧密相连、深达数丈的水渊,而“量”有“坑、受水之处”之意,疑为信量桥之名的由来。

  信量桥桥面两侧栏板间有36个起固定作用的望柱,柱头有莲蓬、宝石、石鼓、道士帽、圆盂、葫芦、宝瓶、寿桃等形状,造型不一。

  除去桥头四块云纹引石,望柱间栏板计有54块。两侧栏板数量对等,长度不一,长的达290厘米,最短的是北侧西端第一块栏板,仅有73厘米。据现存浮雕位置分析,推测原来每块栏板上都是有浮雕图画的。有的是一石一幅画,有的是一石两幅或三幅画。如今,浮雕画仅存十六石二十二幅画。

  信量桥如古老之歌谣。雕刻者不知何人,浮雕画没有命名,早期的地方志书也没有浮雕画名称的记载。1997年版《沂南县志》根据故事内容和民间的传统叫法,第一次对浮雕名称有了较明确的表述。

  李遵刚在《信量桥史实辩证》中对《沂南县志》表述的“南极仙翁”“文武学堂”“犀牛望月”“李存孝打虎”等几幅浮雕画存在明显错误的释读及命名处,重新作了考证,并解读命名为“寿星赴会”“功名富贵”“夕牛望月”、杨香“扼虎救父”等。

  北侧现有八石十四幅浮雕画,自东而西释读如下:龙虎争斗、麒麟送子、白猿偷桃、多子岁安、耄耋牡丹、喜得连科、坍狼望日、夕牛望月、海马朝云、梅鹿同春、钟离权和吕洞宾、铁拐李与蓝采和、寿星赴会、二龙戏珠。

  南侧现有八石八幅浮雕画,其中一石中有三个故事处于一个画面之内,自东而西释读如下:仙人指路、功名富贵、颐养千年、狮子绣球、翠竹孔雀、福寿双全、韩湘子与张果老、卧冰求鲤、为母埋儿、扼虎救父。

  这些覆着苍苔的雕画,精巧入微,形态逼真。虽历经岁月的侵蚀,却风彩依旧,后人难仿。

  画像雕刻的技法为深剔平地浮雕阴线刻,细部层次起伏较大,有较强的立体感。从所刻人物、动物、花卉等造形及雕刻的技法看,现存石桥似为三次重修所为。八仙过海、寿星赴会造型拙朴,神态自若,以云、水纹相连,似为最原始浮雕;功名富贵、颐养天年、麒麟送子等已趋成熟,稍具装饰色彩,似是清末所补;多子岁安、松鹤延年、梅鹿同春等,似是上世纪初重修。

  信量桥始建年代不详。今人根据浮雕内容、雕刻技法和记事碑文,通过分析认为古石桥始建于宋末或元初。明代正统(1436年—1449年)末年、嘉靖三年(1524年)、万历二十年(1592年)三次大修有记事碑载记;清朝雍正十三年(1735年)、道光二十六年(1846年)后的两次维修,有碑文可据;1922年—1924年有一次维修,有桥头仍存的“仲久张先生善行可风碑”可证。

  信量桥是凝固的文化,集实用性、观赏性、艺术性于一身,是先辈智慧的结晶。

  古桥在岁月的风雨剥蚀浸渍中千古悠悠,默默诉说着人事的更迭、世事的沧桑。

  二十世纪90年代初,古桥有四块栏板浮雕被盗。后据史料记录,重新进行了雕刻复原。同时,对古桥增加了防护措施。2010年,省政府拨付专项资金维修古桥,以加固桥墩为主,并修补了桥体饰件。

  治理潮沟河道,修建拦水坝,引流沂河水,重现鹅鸭嬉水、鸟鸣芦荡、鱼蟹满塘的田园风光,给古村古桥重添了新的活力。

  漫步古桥,石板浸染岁月,桥下碧水微澜,桥洞青莲未老。波光粼粼的水纹上,11朵莲花桥洞卧在水面上。十几条长龙穿越桥身,若隐若现,喷云吐雾,气贯长虹。桥头威武的石狮迎宾,桥身俏皮的石猴召唤,古朴精美的雕刻栏板,仍在讲述着“八仙”“二十四孝”人物等故事。

  风,掠过水面,似从历史的深处吹来。

  我立桥上,飘飘乎,如遗世独立,乐而忘返。

  □梁少华

版权声明: 除原创外,本站其余内容源自互联网,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。如发现本站有涉嫌侵权/违法/违规的内容,请联系lyrexian@126.com进行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