亲爱的蔬菜
亲爱的蔬菜之一
这标题实在暧昧、矫情。
可这是经过一番认真斟酌比较后的结果。
一说蔬菜,大家一定首先想到的是餐桌上的白菜、萝卜、西红柿、芹菜等,很没有诗意;无论是普通人家的餐桌,还是豪华大餐,蔬菜不可缺位;对大多数儿童、男性来说,难以下咽,但不吃吧,身体又不允许。不管怎么说,蔬菜是大众菜,亲民、接地气。
选择用“亲爱的蔬菜”这个标题,很俗。因为“亲爱的”曾经很难出口,有着特定的意蕴。可是,网络社交软件发达后,“亲爱的”已经走下神坛,如端起饭碗、拿起筷子一样的使用平常了。这样,把每餐不可或缺的蔬菜,称为“亲爱的”,也就顺理成章了。
其实,最终确定用这个标题,是虚荣心的驱使。有个著名的作家蒋韵,今年获了个小说大奖,她有一篇小说《心爱的树》也是她作品集的书名,因为这个标题,去拜读她的作品,并喜欢这个作家。作家蒋韵,有崇拜植物的情结,这是作品找到读者的共鸣点。“心爱”、“亲爱”,有区别,有保留;这也是蔬菜和树的气质决定的。不管怎么说,这标题的使用多少带了攀附名人的小心思。
标题只是标题而已,大多是用来唬人的。
我对蔬菜的感情没有掺假,是实实在在的喜欢,带着质朴、虔诚、钦佩的情感,播种、管理、收获,直到端上餐桌,和朋友分享。
对于都市人来说,喜欢吃蔬菜的人很多,而喜欢种蔬菜的人稀有,这不仅仅是出身的原因,还有条件的限制。住在高楼里,一方菜地,成了一种奢侈。因此,谈种菜未免矫情,并有点“凡尔赛文学”的虚荣心作祟。
回避不了的问题,说出来或者更容易被谅解。
从出生到现在,我的确没有离开过土地。童年在一个小山村度过,每家都有一块小菜园。那是一家人的蔬菜来源,是维持生命生计的土地。爱与不爱,每家都必须种好管理好。从十几米深的水井里提水担水浇菜,或许是出生在五六十年代不少人的噩梦。那种险和累,现代人想象不出。后来选择了偏僻的工作单位,虽没有大城市的繁华,却有大块的土地可以种菜。工作了,仍然吃着自己种的蔬菜。再后来,进了一所小县城的专科学校,住着平房,有院子,仍可种几畦菜。接下来住房一变再变,在选择上仍然以能拥有一方菜地为首选。
当你选择泥土,选择质朴,选择简单的时候,你就不能觊觎繁华、享乐、奢侈。人生就是这样一个有得有失的过程。
今天的说种菜,称蔬菜为“亲爱的”,就是缘于一个生命的选择过程,没有矫情,也没有“凡尔赛”的低调炫耀。
有些感情,特别是如植物之于土地般的感情,是根植于血液的。在绵延数十年的人生中,刻意去追逐什么,很徒劳的。
爱上蔬菜,很乡土;但贯串整个生命的记忆。
(雪舟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