亲爱的蔬菜之二
坚韧的蔬菜
一场大雪,给院里已经绿了的白菜、萝卜、莴苣、油菜、苔菜、油麦菜、韭菜,盖上了雪白的大被子。因为气温在零度左右,雪被只捂了一天多,第二天就融化了,菜们并没有因此被冻伤。
露天种植的蔬菜们,其实比想象的要坚韧的多。
从近几年种植蔬菜的经验看,大众口味的农家青菜,气温在零下十度以上、有挡风墙的情况下,是可以越冬的。如今年短暂的零下十几度低温,上述蔬菜在院子里安然无恙。蔬菜们的韧性,真的很让人刮目。
以往认为蔬菜一遇冬天就会冻坏的观念,事实证明并不可靠。一个事实是,人越来越怕冻而蔬菜们却是越来越抗冻了。
这个事实也多少让我有些怀疑万物的生存法则,怀疑既定的一些观念。
谦卑的蔬菜
柔弱、谦卑、温和、低调如蔬菜者,在植物界当之无愧。蔬菜很少被作为歌咏赞颂的对象,进入文学、哲学、艺术的殿堂。唯有《诗经》这部中国最早的采集于民间口头创作的典籍,有大量吟咏女子在田野采集各类菜蔬的篇章,既唯美,又生活。出现在《诗经》中的植物,有一千五百多种,其中很大一部分属于蔬菜类。可以说,是菜蔬养育了我们这个民族,并使其有着和土地紧密相连的根性特征。
在科学技术物质文明高度发展的今天,蔬菜仍然在人们的生活中每餐必备,一日不能或缺。说起来重要,想起来也觉得特别重要,只因它没有花的娇艳,没有树的挺拔,没有粮食的实惠,蔬菜在人们的意识中,地位一直是尴尬的,凡俗的。但其销量巨大的商业价值,却让蔬菜失去了原有的家园,被从露天的自然环境搬进了大棚。虽不诗意,但栖息的更有温度了。颜值、产量,更适宜现代人对蔬菜的需求。在市场、资本的加持下,蔬菜品种更繁多,大棚种植规模化科学化程度渐高。购买蔬菜、水果,颜值至上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。因此,市场不得不顺应人们的需求,日益扩大大棚种植的规模。
潮流是不可阻挡的,人心是顺流而下的。老子说,上善若水。顺,乃善也。没有人怀疑,大棚蔬菜存在的价值和必要性。
蔬菜和野菜的告别
蔬菜们受到今天的礼遇,是科学发展的成果。
人类在几千年上万年的时间里,食用的都是野生或露天种植的菜蔬。在进化中,可以佐餐的“野菜”被植物学家们选中,开始了在居住地附近种植栽培,品种逐渐繁多、优化。把蔬菜搬进大棚,并规模性种植,对蔬菜和人类来说都是具有革命性的一步。在中国也是近二三十年的事。
科学在此处是否走了捷径也有些武断?
为什么不是根据各地气候条件,培育更适宜的优良高产品种?而是培育了更多适宜大棚种植的品种?
现在的西红柿种子,已经不适宜陆地种植。连续种了多年,都因为严重的病虫害颗粒未收。上世纪八九十年代,西红柿还是非常耐旱抗病虫的蔬菜,每年都是硕果累累,个大、瓤沙。今天的品种变异,已经使其在露天没有诸多药物辅助的情况下不能正常结果、成熟。
人类对于植物、动物(食用类)的品种培育、养殖方式,让我联想到《美丽新世界》(奥尔德斯·赫胥黎)一书中的中伦敦培育中心,按照社会分工、需求,批量培育人类多胞胎,再使用科学技术手段,培育出智商、好恶、性情不同、等级不同,但符合社会分工需要的“类机器人”。缩短生命成熟期,催眠教育,造成厌恶鲜花、书本的噪音和电击手段,被称为有效增进节约的新技术。可怕的是,今天人类已经把这些技术用于鸡鸭、猪、水产品的养殖,鸡鸭可以几十天成熟出笼,猪可以几个月出栏。使用催眠、激素等技术使它们早熟、快长。大棚里的蔬菜,各种药物的使用、转基因育种,使之更适应环境,加快成熟、颜值更高。
人类食用了这缺少了阳光雨露、风吹雪濯、添加了各类药物的蔬菜荤腥,又会变得怎样?医学、科学家是能够回答这个问题的,而普通人的认知是感性的。今天的猪肉鸡肉为什么没有从前的香了?今天的青菜为什么没有从前的好吃了?
有时候,我们看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照片,每个人的表情都透着纯粹、质朴、宁静,似乎能读到灵山秀水的隽美,田野树林的香甜,论说那个年代的摄影技术很落后,可拍出来的人为什么那么虔诚那么耐看?在飞速发展中,我们失去了什么?和饮食有关还是和居住有关?和情感有关还是和思想信仰有关?
蔬菜还能回得去吗
在技术层面,人类已经掌握了动物克隆技术,基因编码破译,甚至人类器官再造,人类细胞合成,脑机连接等等,按照需求批量生产、培育人,技术上的壁垒不远的将来就会被攻破。但愿人类时刻保持警惕并用理性战胜荣誉、权力、享乐、金钱的诱惑,永远也不要把这些用于植物、动物的科学技术,用在对人的繁衍、培育和社会发展、分工方面。
人类的好奇和饕餮野心很令人担忧。在其可着劲改造自然的时候,自然也会竭尽全力的改造着人类。
本来人类和植物、动物的存在一样,都是大自然之子。生于斯,长于斯,才是最符合其天性发展的选择。
回到蔬菜,我没有反对大棚种植的意思,只是觉得,我们对露天种植有些误解,对蔬菜也有些误解。认为蔬菜只能种在大棚里才可能颜值、产量高。其实,也还有别的路可走。培育适合各地气候条件的品种,培养耐冻、耐高温、耐病虫害的
高产品种;让蔬菜也保持天然的本性,吸收足够的阳光、雨露,经受风霜雨雪的磨砺,人类食用起来才更健康。
越冬的莴笋,和不越冬的味道差别很大;越冬的苔菜,和不越冬的苔菜,不一个口味;越冬的油菜,和不越冬的油菜味道很不相同······不一一例举。还有一个经验之谈,就是密植可以解决产量问题。一畦苔菜,从幼苗开始间苗食用,一直到成熟,要几个月,产量无法估量。
普通的蔬菜品种,适宜大半个中国露天种植。只是因为习惯了大棚种植,我们过于低估了一般蔬菜的韧性和产量。
离大自然越来越远,并非人类的初心。只是离开是容易的,回归的路途却十分的遥远并艰难。
回到初心,保护、珍惜、尊重大自然,是否应该从餐桌上的文明,从保护物种的源头做起呢。但愿我们在文明发展的进程中,多一些敬畏之心,让万物回归自然,葆有本真,在物竞天择中濯练我们高尚、质朴、慈爱、智慧、灵秀、坚韧、勇敢的精神品质和固有的天性,与环球同此凉热,和谐共存。